小心这些隐形贷款平台: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借钱

SEO999 1 0

现在很多贷款平台把借钱入口藏在生活场景里,可能你刷短视频、订外卖的时候,一个手滑就申请了贷款。这篇文章整理了5类常见的隐形借贷渠道,包括隐藏在消费分期里的网贷、购物平台自动开通的信用支付,还有那些打着"会员服务"名义的现金贷。咱们会具体分析这些平台的运作模式,教你如何识别和防范风险。

这些平台最狡猾的地方就是把借贷功能包装成普通服务。比如某外卖APP的"月付"功能,看着像会员权益,其实开通时就授权了征信查询。再比如有些视频平台,看剧看到一半弹出"限时提额"广告,点进去直接就跳转到借款页面。

要特别注意两类隐蔽入口:

1. 需要手动关闭的自动授信,比如某些电商平台的先用后付

2. 以"信用分"名义开通的金融服务,像某二手交易平台的"速卖通"功能

第一类:消费分期类

• 某团月付:日利率0.05%起,默认开通消费信贷

• 某东白条:藏在支付选项首位,新用户领券就自动开通

• 某音月付:看视频时弹出的"领现金"活动,实际是贷款授信

第二类:会员服务类

某些视频网站搞的"超级会员",选择连续包年时会默认勾选贷款协议。有用户反映,在取消自动续费时才发现背了笔网贷,年化利率高达23.99%

第三类:工具类APP

• 某天气软件的"应急金"入口

• 某美颜相机的"颜值贷"

• 某导航软件的"加油贷"

这些功能通常用小字标注"由XX小贷公司提供",点击即授权征信查询

第四类:社交平台

微信红包里的"周转金"、某社交APP的"恋爱基金",这些听着好玩的功能,背后都是实打实的贷款产品。最近还出现了短视频平台的"粉丝贷",主播引导粉丝办理贷款打赏

第五类:预装软件

部分手机厂商在出厂时预装的钱包类APP,比如某品牌手机的"快借"功能,新机激活时自动推送借贷广告。有用户投诉,只是查看余额就产生了贷款审批记录

三个实用技巧:

1. 凡是需要验证银行卡的服务,先看有没有《个人征信授权书》

2. 关闭各种APP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

3. 定期查征信报告,重点关注"贷后管理"记录

如果不小心开通了,记得做这两步:

① 在APP里找到账户管理-信贷关闭入口

② 拨打平台客服要求删除征信查询记录(部分平台支持)

重点记住两点:

1. 所有恐吓、爆通讯录都是违法的,直接打12378银保监会投诉

2. 保留好借款合同、还款记录、催收录音,这些都是维权证据

有个真实案例:某用户在某视频平台借款3000元,逾期后被催收人员P图群发。后来通过投诉,不仅减免了利息,还获得了5000元精神赔偿

最后提醒大家,现在很多正规平台像借呗、微粒贷都会明确展示贷款标识,而那些藏着掖着的,多半有猫腻。下次看到"领红包""提额度"的弹窗,可得多个心眼儿了。

小心这些隐形贷款平台: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借钱